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特区之水 奔流向海
 
分享到:
2018-07-24

深圳与香港隔河相望

深圳湾

  □记者 车小磊 董明锐 通讯员 鲍亚楠

  颇具影响力的英国杂志《经济学人》评价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而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深圳是头号成功典范。

  从1980到2018,一个边陲小镇依靠改革开放的伟力,凭借敢闯敢拼的魄力,成长为比肩北上广的现代化大都市,斐然成就“当惊世界殊”。站在深圳看深圳,是天翻地覆的巨变;站在中国看深圳,是快速崛起的典范;站在世界看深圳,是不可思议的传奇。

  伴随着经济的起步腾飞,承载着城市的开放勃发,深圳的水务事业也沐浴着春风,破土而出、蓬勃昂扬。

  从水害频仍到旱涝无忧,从污秽不堪到水流清甜,从受水掣肘到润泽万家,从杂乱无序到岸绿景美,数十年变化沧海桑田。在改革开放的激流中,深圳水务锐意改革、敢于创新、奋勇争先,用了不起的“深圳速度”和“深圳效益”,为人民带来安康福祉,为特区崛起注入无限“水”动力。

  走近深圳,除了感受现代化都市的无穷魅力,也仿佛能触摸到特区之水一直奔流不息,未曾停歇。

  历史选择了深圳,深圳无愧于历史。

  引领改革之先:中国第一个城市水务局

  “路是走对了,一定要扬起水务改革这面旗帜。”

  1898年6月9日,当李鸿章与英国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以宝安县深圳河为界租借香港时,深圳还只是界河边的一个小镇。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后,深圳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铺摊子、搭架子”的建设初期,深圳就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尝试冲破计划经济藩篱,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央有政策、地方有“想法”,再加上毗邻香港的“外引内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惊人的35%。

  经济飞升,人口暴涨,用水量也随之剧增。1980—1990年十年间,深圳全市年用水量就增长了43倍。与此同时,本应加强甚至超前发展的水利却被忽略了——深圳水利局几经撤建,时有时无,甚至有时只剩一个简单的“三防办”。

  深圳市水务局首任局长梁明颇为感慨:“当时的观念还是落后的,(水利局)受了灾就成立,灾害过后就撤销,后来的遭遇证明了轻视水利就会受到惩罚。”

  经过1988—1990年的3年大旱,加之经济高速发展污染了河流,深圳成为全国7个缺水最严重城市之一。1991年冬深圳又遭旱情,当年全市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12 亿元。1993年,“6·16”“9·26”两次严重台风暴雨肆虐,其中“9·26”暴雨更是淹掉整个罗湖区,连下榻在富临酒店的尼泊尔国王都被水围困,上了电视新闻。

  多年旱涝频发,将体制弊端暴露无遗——国土部门搞规划,建设部门建设施,城管部门管企业,水利部门只剩水资源开发和防洪排涝,这“四架马车”分头跑,造成规划不协调、建设不同步、调度不统一、责任分不清。

  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打破这种城乡分割、职能分散的局面。多方考察后,深圳决定借鉴“近邻”香港水务署的管理模式,成立“水务局”——把原水利局、城管办、规划国土局、建设局行使的管水职能合而为一。时任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亲自到各职能部门调研、理顺关系,为水务改革鸣锣开道。

  就在“9·26”过后不久,深圳市水务局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城市水务局,它标志着崭新的一元化管水体制从此在我国生根发芽。此后,北京、上海等地纷纷效仿。

  接下来,深圳水务的“市场化”做法,很多人闻所未闻:比如灵活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搞综合经营壮大水利经济、建立商品水价格体系、改革人才结构和任用体制……许多举措在全国都属于率先开展。

  市水务局原副局长、全国水利系统劳动模范刘伟常谈起改革往事,语气仍然激动:“摸着石头过河,不少事情是很大胆的,有些领导颇有微词,让我写检讨。” 修水库、水厂资金不够,由当地乡镇和街道办成立股份制公司,发动大家集体入股;河道整治投入不足,对整治完的土地资源进行开发来筹措资金……这些新鲜却有效的做法,让建设摆脱了对上级拨款的依赖。“现在看来,路是走对了,一定要扬起水务改革这面旗帜。”

  靠着大胆尝试、灵活变通,深圳开始逐渐冲破传统体制束缚,走上高效破解经济发展“水”难题的特区水务之路。此后20多年,深圳水务一直秉承不断深化改革的宗旨,逐步建立起涉水事务更加统一、高效的城市化水务管理体制,为特区的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环境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81岁的刘伟常感慨地说:“我经历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深圳水务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邓小平同志说‘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而事实说明,深圳的水务改革是超前的、引领的,也是正确的、成功的。”

  从特区到特别行政区:连通深港的“生命线”

  “深港两地的合作,充分反映了两地政府为两岸居民谋福祉的决心。

  “这边是深圳,那边是香港,这边开花那边香,那边点灯这边亮。”有人说,深圳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粤港合作的历史。两岸携手并进,也共同唱响了一曲春天的“水”故事。

  许多人知道“前店后厂”,认为深圳经济是靠香港“拉扯”起来的,但却不一定知道,“东方之珠”半个多世纪的繁荣安定,离不开一条连通深港的“生命线”——东深供水工程。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去,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无水荒”。1962—1963年,香港暴发严重水荒,港英政府只得派出巨轮到珠江口装运淡水,同时也向广东提出了供水请求。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下,1964年“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动工兴建。珠江三大支流之一的东江水,经深圳水库跨越80多公里到达香港。

  终于有水喝了,香港人称赞东深工程简直是个“保险公司”。在1965年2月东深工程竣工典礼上,港九工会联合会及香港中华总商会赠送的锦旗上写着“饮水思源,心怀祖国”,以及“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

  随着特区成立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深港两地需水量剧增,东深工程供水的担子越来越重。1974—2003年,东深工程先后经历了“三扩一改”,每次都加大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对当时的水利科技发展起到不小的推动。2000年的最后一次改造,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专用输水工程,吸引了国内顶尖的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参与。时任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考察东改工地时说,东改工程是国内第一个按市场规律运行的水利工程,为全国水利系统树立了榜样。

  时至今日,东深工程对港供水占到香港总用水量的3/4以上,占深圳市用水量的一半以上。这条连通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生命之水”,对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支撑不可取代。

  东深工程的主管单位——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叶琴说:“东深工程是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是中央对香港的厚爱。”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叶国谦更称赞“东江水是香港的命脉”。

  同饮一江水,情义难割舍。除了东深工程,深港两地间还有一个“年龄”与特区相仿的工程——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它承载了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被誉为“界河治理成功典范”。

  作为深圳与香港的界河,从20世纪50年代起,深圳河就因河道狭窄成为“逃港”首选地,两岸成了边防“禁区”,河流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形态。由于河势曲折加上海潮顶托,河水宣泄不畅,两岸地带时常遭受淹没损害。

  从1981年开始,深港双方就开始了合作谈判,由于在边界划线、土地权限、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分歧,谈判成了“拉锯战”。90年代初留英归来、从西安调任深圳的水务局原副局长、总工程师李长兴曾参与谈判:“双方求同存异,本着造福于民的宗旨终于达成一致。”

  从1995年第一期工程开工,到 2017年第四期工程全面完工,深圳河治理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措施,不断更新治河理念,不仅解决了防洪安全,也给两岸居民带来了久违的水清岸绿。

  尽管深港两地在工程运作、设计标准、招标程序及施工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双方互助互信、在合作中解决难题。更为宝贵的是,两地政府通过多年联合治理,摸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且特色鲜明的合作模式和运作机制,不仅创新了水利工程建设模式,也成为跨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方面的典范。

  李长兴不无感慨:“携手共建是个学习的过程,比如港方要求工程设计阶段就要进行环境评估,那时我们都不理解。现在看,是人家的意识超前。”

  对于联合治理深圳河,时任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现任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高度评价:“深港两地的合作,充分反映了两地政府为两岸居民谋福祉的决心。我相信,两地在各领域上的合作将会日益紧密,为两地居民带来更大的福祉。”

  “跳一跳,够得着”:创新治水模式  美丽发展双赢

  “新时期,深圳依然要争当全国治水典范。”

  植被葱郁,水流潺潺。清澈的福田河穿过中心公园的大片绿地,也流经深圳最著名的“绿色CBD”,成为城市中心最美丽的风景线。

  然而十几年前的福田河,却是城区中的一道“疤”。福田区副区长、福田河区级河长叶文戈说:“当时的福田河属于重度黑臭水体,河道也没这么宽,一下雨两边小区都进水,居民没少投诉。跟深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不符。”

  要让福田河重焕新颜,就必须转变治水模式。以前是实施截污,把河道两岸直排的污水堵住,现在直接从小区进行正本清源,把雨水管和污水管分清楚。等住宅小区、城中村甚至老工业区的雨水管和污水管改造完之后,河两岸的截污干管就可以全部取消。

  但福田河流经商业和生活最为集中的区域,正本清源工程面广量大,成了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福田区依靠区、街道和社区的三级河长制度,片区包干、责任到人,层层落实责任,逐一展开攻坚。几经努力,今日的福田河河道变宽了,水清了,鱼多了,岸边的飞鸟也回来了。

  福田河的变迁,是近年深圳转变治水思路、水务改革突破的缩影。

  历经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人口高度密集,深圳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日益不堪重负,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为了破解新时期面临的水问题,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水务支撑,深圳对“城市治水”新模式的探索从未停止。

  2004年,时任深圳市市长李鸿忠就提出“治污先治政”,市政府先后将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办公室和市城管局直属的排水处划归水务局,深圳水务一体化又迈出关键一步。

  党的十八大之后,立足水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深圳确立了“治水与治城”相融合的系统思维,围绕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五位一体”建设,明确了工程治水1.0、生态活水2.0 和文化兴水3.0 的治水升级路线。

  《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则把治水提质作为“十三五”期间水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常务副市长挂帅治水提质指挥部总指挥,明确提出“治水十策”和“治水十大行动”,目标是“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消除黑涝、五年基本达标、八年让碧水和蓝天共同成为深圳靓丽的城市名片”。

  2017年,深圳水务又把原定的2020 年、2035 年水务发展目标作了调整,面对全市水务工作的形势要求,确立了新时代的六个新目标,“破难题、补短板、强弱项”的战役全面打响。

  学水利出身、刚卸任水务局局长的的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说:“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圳水务就应该拿出特区新担当、勇担特区新使命、体现特区新作为、做出特区新贡献,踏踏实实服务民生,很多工作跳一跳就够得着。”

  治水有没有效果,市民最有发言权。水务局定期组织“市民观河团”,市民和媒体亲身体验深圳湾、福田河、龙岗河、大沙河等河道的变化后,纷纷感叹“深圳的水竟然如此美丽”。85岁的市环保局原局长陈棠颐说:“我看过不少河流,这些年深圳的水环境跟国外比也毫不逊色。”

  2018年是深圳治水提质的“大会战、大建设”之年,治水提质攻坚战的“总动员令”已经发出:全市年度项目近400个,计划投资将达到336亿元。

  秀丽的罗湖桥下,深圳河朝伶仃洋缓缓流淌;深圳的未来,一幅壮美蓝图早已展开: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代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经济特区,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一切,都离不开现代化水务的强力保障和支撑。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道出深圳的城市水务发展之义:“总书记对我们广东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殷切期望,深圳的环境要实现脱胎换骨式的转变,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新时期,深圳依然要争当全国治水典范。”

  有理由相信,新时期的特区之水将会更加澎湃激荡,奔流向海。

 

  【注释】

  深圳速度: 1982—1985年,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集团公司)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时,创下了三天盖一层楼的速度,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后来成为形容工程速度非常快的代名词。

  外引内联:是指经济特区提出并实行的对外引进和对内联合政策的简称,泛指中国引进外国资本、技术与管理方法及国内各地区间相互联合的—切行为过程。

  逃港: 20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内地居民因政治或经济原因非法越境进入香港的行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深圳经济特区成立,这种行为彻底消失。

  前店后厂: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经济合作中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其中“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六个新目标:2018年深圳水务提出了加快推动水资源由双水源进入四水源时代、自来水由出厂达标进入全城直饮时代、地面水体水质由普遍黑臭进入Ⅳ类水时代、污水处理标准由一级A进入IV类水时代、水务设施设计建设由功能性为主进入都市性为主时代、水务管理由传统水务进入智慧水务时代的六个新目标。

  来源:bet36365体育在线投注站 2018年7月24日

车小磊 董明锐 鲍亚楠
责任编辑:罗景月
相关新闻
 
重庆忠县“七重七抓”推进山平塘整治
第四届中国(国际)水务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西安组建水务集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到延庆县考察水务工作
今年西宁水务又有大手笔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